把一些前后端概念性比较强的理念放在这里,本片涉及web components等
# 微前端
微前端架构具备以下几个核心价值:
技术栈无关 主框架不限制接入应用的技术栈,微应用具备完全自主权
独立开发、独立部署 微应用仓库独立,前后端可独立开发,部署完成后主框架自动完成同步更新
增量升级
在面对各种复杂场景时,我们通常很难对一个已经存在的系统做全量的技术栈升级或重构,而微前端是一种非常好的实施渐进式重构的手段和策略
独立运行时 每个微应用之间状态隔离,运行时状态不共享
微前端架构旨在解决单体应用在一个相对长的时间跨度下,由于参与的人员、团队的增多、变迁,从一个普通应用演变成一个巨石应用(Frontend Monolith (opens new window))后,随之而来的应用不可维护的问题。这类问题在企业级 Web 应用中尤其常见。
# js隔离
如何确保各个子应用之间的全局变量不会互相干扰,从而保证每个子应用之间的软隔离?
这个问题比样式隔离的问题更棘手,社区的普遍玩法是给一些全局副作用加各种前缀从而避免冲突。但其实我们都明白,这种通过团队间的”口头“约定的方式往往低效且易碎,所有依赖人为约束的方案都很难避免由于人的疏忽导致的线上 bug。那么我们是否有可能打造出一个好用的且完全无约束的 JS 隔离方案呢?
即在应用的 bootstrap 及 mount 两个生命周期开始之前分别给全局状态打下快照,然后当应用切出/卸载时,将状态回滚至 bootstrap 开始之前的阶段,确保应用对全局状态的污染全部清零。而当应用二次进入时则再恢复至 mount 前的状态的,从而确保应用在 remount 时拥有跟第一次 mount 时一致的全局上下文。
# css隔离
社区通常的实践是通过约定 css 前缀的方式来避免样式冲突,即各个子应用使用特定的前缀来命名 class,或者直接基于 css module 方案写样式。对于一个全新的项目,这样当然是可行,但是通常微前端架构更多的目标是解决存量/遗产 应用的接入问题。很显然遗产应用通常是很难有动力做大幅改造的。
最主要的是,约定的方式有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,假如子应用中使用了三方的组件库,三方库在写入了大量的全局样式的同时又不支持定制化前缀?比如 a 应用引入了 antd 2.x,而 b 应用引入了 antd 3.x,两个版本的 antd 都写入了全局的 .menu class
,但又彼此不兼容怎么办?
解决方案与子应用入口文件相关。我们只需要在应用切出/卸载后,同时卸载掉其样式表即可,原理是浏览器会对所有的样式表的插入、移除做整个 CSSOM 的重构,从而达到 插入、卸载 样式的目的。这样即能保证,在一个时间点里,只有一个应用的样式表是生效的。
上文提到的 HTML Entry 方案则天生具备样式隔离的特性,因为应用卸载后会直接移除去 HTML 结构,从而自动移除了其样式表。
当子应用被替换或卸载时,subApp
节点的 innerHTML 也会被复写,//alipay.com/subapp.css
也就自然被移除样式也随之卸载了。
<html>
<body>
<main id="subApp">
// 子应用完整的 html 结构
<link rel="stylesheet" href="//alipay.com/subapp.css">
<div id="root">....</div>
</main>
</body>
</html>
2
3
4
5
6
7
8
9
# 入口
子应用提供什么形式的资源作为渲染入口?
JS Entry 的方式通常是子应用将资源打成一个 entry script,比如 single-spa 的 example (opens new window) 中的方式。但这个方案的限制也颇多,如要求子应用的所有资源打包到一个 js bundle 里,包括 css、图片等资源。除了打出来的包可能体积庞大之外的问题之外,资源的并行加载等特性也无法利用上。
HTML Entry 则更加灵活,直接将子应用打出来 HTML 作为入口,主框架可以通过 fetch html 的方式获取子应用的静态资源,同时将 HTML document 作为子节点塞到主框架的容器中。这样不仅可以极大的减少主应用的接入成本,子应用的开发方式及打包方式基本上也不需要调整,而且可以天然的解决子应用之间样式隔离的问题(后面提到)。
# 父子应用通信
在微前端架构中,我们应该按业务划分出对应的子应用,而不是通过功能模块划分子应用。这么做的原因有两个:
- 在微前端架构中,子应用并不是一个模块,而是一个独立的应用,我们将子应用按业务划分可以拥有更好的可维护性和解耦性。
- 子应用应该具备独立运行的能力,应用间频繁的通信会增加应用的复杂度和耦合度。
# 与其他对比
为什么不用iframe
iframe 最大的特性就是提供了浏览器原生的硬隔离方案,不论是样式隔离、js 隔离这类问题统统都能被完美解决。但他的最大问题也在于他的隔离性无法被突破,导致应用间上下文无法被共享,随之带来的开发体验、产品体验的问题。
url 不同步。浏览器刷新 iframe url 状态丢失、后退前进按钮无法使用。
UI 不同步,DOM 结构不共享。想象一下屏幕右下角 1/4 的 iframe 里来一个带遮罩层的弹框,同时我们要求这个弹框要浏览器居中显示,还要浏览器 resize 时自动居中..
全局上下文完全隔离,内存变量不共享。iframe 内外系统的通信、数据同步等需求,主应用的 cookie 要透传到根域名都不同的子应用中实现免登效果。
慢。每次子应用进入都是一次浏览器上下文重建、资源重新加载的过程。
# 微服务
传统的WEB应用核心分为业务逻辑、适配器以及API或通过UI访问的WEB界面。业务逻辑定义业务流程、业务规则以及领域实体。适配器包括数据库访问组件、消息组件以及访问接口等
尽管也是遵循模块化开发,但最终它们会打包并部署为单体式应用。例如Java应用程序会被打包成WAR,部署在Tomcat或者Jetty上。
这种单体应用比较适合于小项目,优点是:
- 开发简单直接,集中式管理
- 基本不会重复开发
- 功能都在本地,没有分布式的管理开销和调用开销
当然它的缺点也十分明显,特别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:
- 开发效率低:所有的开发在一个项目改代码,递交代码相互等待,代码冲突不断
- 代码维护难:代码功能耦合在一起,新人不知道何从下手
- 部署不灵活:构建时间长,任何小修改必须重新构建整个项目,这个过程往往很长
- 稳定性不高:一个微不足道的小问题,可以导致整个应用挂掉
- 扩展性不够:无法满足高并发情况下的业务需求
现在主流的设计一般会采用微服务架构。其思路不是开发一个巨大的单体式应用,而是将应用分解为小的、互相连接的微服务。一个微服务完成某个特定功能,比如乘客管理和下单管理等。每个微服务都有自己的业务逻辑和适配器。一些微服务还会提供API接口给其他微服务和应用客户端使用。
优点
微服务架构有很多重要的优点。首先,它解决了复杂性问题。它将单体应用分解为一组服务。虽然功能总量不变,但应用程序已被分解为可管理的模块或服务。这些服务定义了明确的RPC或消息驱动的API边界。微服务架构强化了应用模块化的水平,而这通过单体代码库很难实现。因此,微服务开发的速度要快很多,更容易理解和维护。
其次,这种体系结构使得每个服务都可以由专注于此服务的团队独立开发。只要符合服务API契约,开发人员可以自由选择开发技术。这就意味着开发人员可以采用新技术编写或重构服务,由于服务相对较小,所以这并不会对整体应用造成太大影响。
第三,微服务架构可以使每个微服务独立部署。开发人员无需协调对服务升级或更改的部署。这些更改可以在测试通过后立即部署。所以微服务架构也使得CI/CD成为可能。
最后,微服务架构使得每个服务都可独立扩展。我们只需定义满足服务部署要求的配置、容量、实例数量等约束条件即可。比如我们可以在EC2计算优化实例上部署CPU密集型服务,在EC2内存优化实例上部署内存数据库服务。
缺点:
微服务的另一个主要缺点是微服务的分布式特点带来的复杂性。开发人员需要基于RPC或者消息实现微服务之间的调用和通信,而这就使得服务之间的发现、服务调用链的跟踪和质量问题变得的相当棘手。
微服务的另一个挑战是分区的数据库体系和分布式事务。更新多个业务实体的业务交易相当普遍。这些类型的事务在单体应用中实现非常简单,因为单体应用往往只存在一个数据库。但在微服务架构下,不同服务可能拥有不同的数据库。CAP原理的约束,使得我们不得不放弃传统的强一致性,而转而追求最终一致性,这个对开发人员来说是一个挑战。
微服务架构对测试也带来了很大的挑战。传统的单体WEB应用只需测试单一的REST API即可,而对微服务进行测试,需要启动它依赖的所有其他服务。这种复杂性不可低估。
# Web Components
组件是前端的发展方向,现在流行的 React 和 Vue 都是组件框架。
谷歌公司由于掌握了 Chrome 浏览器,一直在推动浏览器的原生组件,即 Web Components API (opens new window)。相比第三方框架,原生组件简单直接,符合直觉,不用加载任何外部模块,代码量小。目前,它还在不断发展,但已经可用于生产环境。
# template标签
使用 JavaScript 写上一节的 DOM 结构很麻烦,Web Components API 提供了<template>
标签,可以在它里面使用 HTML 定义 DOM。
<template id="userCardTemplate">
<img src="https://semantic-ui.com/images/avatar2/large/kristy.png" class="image">
<div class="container">
<p class="name">User Name</p>
<p class="email">yourmail@some-email.com</p>
<button class="button">Follow</button>
</div>
</template>
2
3
4
5
6
7
8
然后,改写一下自定义元素的类,为自定义元素加载<template>
。
class UserCard extends HTMLElement {
constructor() {
super();
var templateElem = document.getElementById('userCardTemplate');
var content = templateElem.content.cloneNode(true);
this.appendChild(content);
}
}
2
3
4
5
6
7
8
9
# 添加样式
自定义元素还没有样式,可以给它指定全局样式,或者局部样式
user-card {
/* ... */
}
<template id="userCardTemplate">
<style>
:host {
display: flex;
align-items: center;
width: 450px;
height: 180px;
background-color: #d4d4d4;
border: 1px solid #d5d5d5;
box-shadow: 1px 1px 5px rgba(0, 0, 0, 0.1);
border-radius: 3px;
overflow: hidden;
padding: 10px;
box-sizing: border-box;
font-family: 'Poppins', sans-serif;
}
.image {
flex: 0 0 auto;
width: 160px;
height: 160px;
vertical-align: middle;
border-radius: 5px;
}
.container {
box-sizing: border-box;
padding: 20px;
height: 160px;
}
.container > .name {
font-size: 20px;
font-weight: 600;
line-height: 1;
margin: 0;
margin-bottom: 5px;
}
.container > .email {
font-size: 12px;
opacity: 0.75;
line-height: 1;
margin: 0;
margin-bottom: 15px;
}
.container > .button {
padding: 10px 25px;
font-size: 12px;
border-radius: 5px;
text-transform: uppercase;
}
</style>
<img src="https://semantic-ui.com/images/avatar2/large/kristy.png" class="image">
<div class="container">
<p class="name">User Name</p>
<p class="email">yourmail@some-email.com</p>
<button class="button">Follow</button>
</div>
</template>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18
19
20
21
22
23
24
25
26
27
28
29
30
31
32
33
34
35
36
37
38
39
40
41
42
43
44
45
46
47
48
49
50
51
52
53
54
55
56
57
58
59
60
61
# shadow DOM
我们不希望用户能够看到<user-card>
的内部代码,Web Component 允许内部代码隐藏起来,这叫做 Shadow DOM,即这部分 DOM 默认与外部 DOM 隔离,内部任何代码都无法影响外部。
自定义元素的this.attachShadow()
方法开启 Shadow DOM
class UserCard extends HTMLElement {
constructor() {
super();
var shadow = this.attachShadow( { mode: 'closed' } );
var templateElem = document.getElementById('userCardTemplate');
var content = templateElem.content.cloneNode(true);
content.querySelector('img').setAttribute('src', this.getAttribute('image'));
content.querySelector('.container>.name').innerText = this.getAttribute('name');
content.querySelector('.container>.email').innerText = this.getAttribute('email');
shadow.appendChild(content);
}
}
window.customElements.define('user-card', UserCard);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上面代码中,this.attachShadow()
方法的参数{ mode: 'closed' }
,表示 Shadow DOM 是封闭的,不允许外部访问。
# 2021年js开发调查
https://2021.stateofjs.com/zh-Hans/features